2)第一百六十一章_女帝养成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妆土的胎体上再施透明釉。因为早期青瓷胎体呈青灰色,宋、金时北方瓷胎土粗糙有杂质,古代工匠为了提高瓷器的质量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遮盖胎的逊色,以便增加瓷器的美感。釉下褐色和釉下黑彩经科学家测定,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铁元素在低浓度下还原燃烧出青色,氧化时呈黄色;高于3%的浓度呈褐色、酱色;如果再高,则易呈黑褐色或黑色。唐长沙窑的釉下褐色彩斑及褐绿彩绘有的微微带点红色,据科学家研究,这是由于使用彩料中的铜元素在还原性气氛下,其铜的含量在千分之几时,易看成红色,浓度越高越易成绿色,若在氧化性气氛下极易生成绿色或蓝色。元、明、清时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为釉下彩名品。青花是以天然的钴矿为色料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瓷器。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的河南巩县、宋代的浙江、元明时代的云南玉溪等地都有青花瓷的出现,元、明、清景德镇成为青花瓷的中心产地。富贵牡丹盘釉里红瓷器烧制难度较大,所用的彩料为铜的氧化物,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釉里红瓷器。但铜在高温下极易扩散、挥发,因此氧化铜彩料的配制、研磨技术以及烧成的温度等工艺要求很高,所以对还原焰的掌握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由于铜元素所具有的特性及工艺难度,所以釉里红瓷器初创阶段精美的产品不多,传世品极少,到清代康熙年间,才真正烧制出艳丽的釉里红瓷器。清代康熙时发明的釉里三色,有的称为釉下三彩,在制作时要在胎体上浮雕山石或花朵,然后用含有钴、铜、铁三种元素的彩料,分别绘画纹饰或涂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呈现出青花釉里红、豆青,有的还有粉白色为一体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到乾隆时仍有制作。清宣统时期湖南醴陵还发明了釉下五彩,即将各种彩料直接绘画在瓷器的胎体上,再施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烧制方法简便,并提高了生产率,是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新成就。总的来看,中国传统釉下彩瓷是利用钴、铁、铜和锰四种主要元素的着色效果和笔绘技巧装饰而发展的一类名瓷品种。釉上彩釉上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高温釉上彩,一种是低温釉上彩。高温釉上彩是指在用着色彩料彩绘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彩瓷。在传世品中,早在西晋后期,青釉瓷器上出现的黑褐色点彩及北方磁州窑的黑褐色彩釉都将彩料绘在生釉上经高温一次烧成的。这类高温釉上彩的色调比较单调,大多是用一种黑色或黑褐色装饰。由于在高温下烧成,高温釉上彩的彩料多数向釉内扩散,比低温釉上彩牢固。磁州窑彩瓷所用的着色彩料主要是含铁的矿石,当地称“斑花石”。含铁的多少直接影响色彩,色料中的含铁量减少时就呈赭褐色甚至浅茶色,用量加大才能形成深黑色。据科学家化学分析,黑色的含铁量是褐彩含铁量的一倍以上。

  请收藏:https://m.xindd.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