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三章 高考移民_闲臣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然而仅仅六天过后,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身为南方人的考官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让主考们说不清楚。

  这是闹得实在太大,朱元璋下令严查,流放了两个考官之后。也意识到如果朝廷长期由南方官员把持的后果。

  他就将进士科考试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称之为南榜和北榜。后来,因为北方经济文化逐渐繁荣,又将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单独划出去,又设了一个中榜。

  话虽这么说,但北方,尤其是偏远的西北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读书人的数量和文教质量还是比不上江南和江西。

  有史料记载,在甘肃这种偏远省份,每到童子试的时候,地方官甚至还凑不起足够上榜的人数。问文学教化又关系到官员们的政绩,没办法,只能办学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若要培养起来谈何容易。所以,只要你认得几个字,勉强能做一篇文理通顺的八股文,进了考场通常是会中的。

  县里但凡出了个能读书的书生,那可以香饽饽。如果你恰好生在两县城交界处,那就有官司打了。a县说你是我们县的人,得参加我县的童子试;b县说,不对,你是我们县的。如果过来考,本县会给你家免除今年的徭役赋税。

  两县县官开撕,人脑子都打出狗脑子来。

  假设一下,如果周楠穿越到明朝之后。如果不是不幸跑到南直隶,而是去了甘肃、宁夏甚至青海。就算不顶替周秀才的身份,读上几年书,考一个秀才功名也不难。

  想到这里,周楠心中突然一动:“素姐,你是京城人士,北直隶的情形想必清楚。我问你,北直隶的乡试好考吗?”

  素姐早年是教坊司的清馆人,接触的都是饱学之士,自然知道。就回答说:“京城虽然是人文汇萃之地,可城中文学之士要么是去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要么就是朝中的官员。本地人参加科举,只要你不是应天府人士,却不难。”

  周楠来了精神,问:“怎么说?”

  素姐细声细气地开始解释。

  原来,北直隶并不是一个行政单位,也不设衙门,它只是一个地域名称,就好象是后世的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

  所谓直隶,就是人事和财政还有卫戍直接归中央六部管辖。

  不过,因为地方大,中央也管不过来,就划成几块让别省代官或者成立一个单独的行政单位。

  明朝的北直隶包括后世的京津河北

  请收藏:https://m.xindd.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