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0章文武之争_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面对王守义的指责,汪伯彦、张俊等人,只能是耐心的解释。(本站小说文学网)。

  汪伯彦、范仲尹、张俊等人,都是地道的科举出身,是根正苗红的士大夫,是朝廷的一品大员;而王守义不过是六品武将,过去还是杀猪的出身,典型的下等民,即便是后来攀上了皇上,高升起来,底蕴也不足。

  若是在太平年月,一个六品武官,遇到一品文臣,绝对是跪下请安,阿谀巴结,好似孙子一般。

  可是此刻,在金军南下,敌情一抹黑,他们不得不重视这位低贱的武将,征求这位武将的意见。并一起协商作战细节。

  枪杆子里出政权。先是有枪杆子,然后才有国家政权。当枪杆子失控时,国家就会出现混乱。唐朝之败,就在于枪杆子失控,武人势力过于膨胀,威胁了国家稳定。

  而到了宋朝,借于唐朝之弊端,实现以文制武,为的就是压制枪杆子。

  在宋朝,一直是文官压着武官,文官一直高高在上,武将一直低低在下。

  可若是认为,武将没有一丝反抗之力,那就错了。

  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

  大宋从zhongyāng到地方的一切要职,多由科第出身的文官担任,甚至掌握全**权的枢密院,各地方州县的军队指挥权,都交给了文官,而武将主要是次要的官职,或是受到强制。

  这时大宋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文官担任主职。武将担任副职;文官有决定权,武将有执行权;文官负责战略层次。武将负责战术层次。文官控制着军队的名分,靠着官位,靠着分化瓦解,使武将彼此对立,cāo控军队;而武将则是靠着“非暴力不合作”,抗衡文官。

  文官表面上掌控军队大权,可实际权力还是落在武将手中。

  若是文官无能些,甚至有可能被武将架空。成了牌位。

  此次武备学堂召开开幕仪式,多数武将参加,只留下少数武将呆在城内,皇上又被困在城外,此刻王守业成为了襄阳城内最高级别的武官,除了依靠他,没有武将可以依靠。

  一旦王守义不配合。他们空有内阁的权威,空有枢密院的权威,也不一定能调动到一支兵;若是此刻王守义投降金军,襄阳铁定失守,他们这些文臣,铁定沦为金军的俘虏。

  当然了。这只是假设。

  实际上,王守义对陛下最为忠心耿耿,杀他容易,投降金军难。

  可王守义,玩起非“暴力不合作”。他们也没辙。

  汪伯彦、张俊等人不可能像后世的袁崇焕那样,不经请示就斩杀毛文龙。不说成功率有多高。即便是成功了,恶劣影响太大了,他们的官也做到了头。

  况且,皇上说过,以文制武,不是内行插手外行,内行指挥外行;而是文人负责军队纪律,负责思想工作,负责后勤粮草运输;而武将

  请收藏:https://m.xindd.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