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7章 开国勋贵的尴尬处境_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不思进取的勋贵,在这个过程中,话语权被剥夺殆尽。

  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当然,高瞻远瞩的勋贵也有。

  如贾家前两代的国公,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况。

  他们建立族学,让族中子弟投身科举。

  以期延续家族的荣耀。

  但这样高瞻远瞩的人,终究是少数。

  丝毫影响不到大势所趋。

  大魏传承至今,到景顺帝已经第三代。

  国土版图基本已经定型。

  现在的大魏,正值国家的转型期。

  很少再对外用兵。

  对外政策上,基本已经转为守势。

  开国勋贵传至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超品的爵位已经越来越少。

  不少勋亲贵戚为了维持体面,已经开始入不敷出。

  为此,他们纷纷想办法开源节流。

  节流终究还是有穷尽的一天,开源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而勋贵们此时依旧手握重权,处于权力的上层。

  捞钱的办法,实在太多。

  但大多数人的方式都很简单粗暴。

  有的囤积土地,顺便放贷收息。

  有的出海走私,获得丰厚利润。

  甚至还有的暗通塞外,以盐铁粮食换取利益。

  总之,这些勋贵的选择。

  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也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像贾家这样老实的,已经少的出奇。

  当然,也可能是贾府的爷们连这个意识都没有。

  只能坐吃山空,等着穷途末路。

  除了贾府,还有北静王也是个例外。

  北静王府当初拒绝了封地,换来皇帝的信任。

  即使到了现在,景顺帝也要厚待。

  以彰显皇家对此举的认可。

  虽然放弃了实封,但食邑万户给的可不虚。

  再加上,宫里有什么稀罕物,也都想着他。

  三五不时就有赏赐降下。

  北静王府仅靠这些,就比别家的境况滋润太多。

  水溶身上的装饰,家中的器皿等等。

  一应吃穿用度,大多都出自宫中贡物。

  比起忠顺亲王这个皇帝的亲弟弟,也丝毫不差。

  这里面有很大程度,是作为勋贵中的标杆。

  用来给天下人看的。

  但不得不说,一应封赏也都是实打实的。

  听到霍之焕的话,北静郡王沉默半晌,才道:

  “再有三、四天就到都中,那时若还是没有别的主意,咱们就直接答应他。”

  霍之焕闻言大喜过望,连连道:

  “王爷英明,只要不拖下去就好!”

  说完左右看看,才低声道:

  “我就说,就算保举之后,引起圣上不满,也不会拿咱们怎么样的!”

  虽然勋贵已有衰落之势,但如今大魏的兵权还有大半在他们手中。

  霍之焕的自信就来源于此。

  何况,法不责众。

  就算景顺帝不满,也是对李守中影响最大。

  若是想动开国勋贵,一个两个或许问题不大。

  但对整体下手的可能性很小。

  北静郡王听到他的

  请收藏:https://m.xindd.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